*IE使用者瀏覽本站若有版面亂掉的情形,請到PIXNET觀看備用部落格。

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

轉PO:獨棟住宅──面對自己 開心生活

http://djyimg.com/i6/1004120312091917.jpg

http://djyimg.com/i6/1004120312101917.jpg

http://djyimg.com/i6/1004120312131917.jpg

*圖文轉自:大紀元 作者:林黛玲

【Family Story】

屋主:魏文軒


文軒目前為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、「掌生穀粒」教會的傳道,以及「莊稼熟了」的民宿主人,同時也有自行耕作稻田近2甲地。


email / wei6651@yahoo.com.tw
blog /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wei6651


取材時2010年1月:文軒35歲、素青35歲


全家從台中搬回台東老 家:2003年
學種稻、務農:2003~2004年
改造老房子(一樓):2004年6~10月
參與萬安社區營造:2004年至今
經 營民宿:2005年1月至今
二樓新增四間房:2007年4月~2008年3月

「我覺得家鄉真的很美 、很靜,當心累的時候,最常想到的是『回池上』。」魏文軒是個眷戀家鄉的人,「我二十三歲退伍,接著開設計工作室,工作很順利,業績上揚的曲線,止不住想回鄉的心。」



人生不過就是這樣


十五歲隨父母離開池上,直到碰到九二一大地震,「震後去探望家人,看到驟變的一切,想想,人生 難測的事真多,想回家就回家吧!趁年輕!」趁著手邊工作處理告一段落交接後,勇敢的黑狗兄踏上回家的旅程



回鄉第一件事,學做田!

高精度圖片


2003 年全家搬回池上後的第一件事,就是學種田。家裡田地多年無人耕種,好處是這些地反而都變乾淨了,沒有什麼農藥殘留。他先從除草開始,當時池上一帶已經有許 多有機農耕的經驗,因此在學習上很快就趕上進度。也因為周遭的農田大多都是有機種植,因此也不用擔心噴灑農藥紛飛及灌溉的問題。一旦上了軌道,不但自己的 田有了收成,連親戚閒置的田也交由他來代耕。從家門口放眼望去,盡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,稻田的盡頭則是中央山脈支脈。



改造老房子前先累積備料


回家種田的第二年,在社區當志工的太太和他希望將阿公的老房子整修改造,因為希望藉此告訴當地的老人家,老房子也有新生命,請珍惜社區中 的老房子。文軒國中前都是住在阿公家,有許多生活的記憶都留在這棟房子裡,捨不得,也珍惜。雖然剛回鄉時忙著種田,有機會也開始收集尋找材料,「最關鍵的 是找到一批工程剩餘的火頭磚,總共一萬兩千多塊,老闆每塊才算2.8元,真是開心!」那樣的行情約是現在普通磚頭的價格,而坊間火頭磚一般行情約在5至6 元,所以文軒幾乎是以半價購得,屋子的風格也就此抵定。

高精度圖片


阿媽的灶變成立體音響

利用這些火頭磚,將老房子右側的外牆打掉一部分,並延伸出一段玻璃磚屋,傍晚時,陽光透過玻璃照射進來,讓採光延續到房子深處, 玻璃屋頂上種植紫色大鄧伯花,很是浪漫。更妙的是,文軒將阿媽用來煮飯的灶改造為音箱,將普通小音響喇叭放進去,音效出奇地立體!現場播放音樂時,還以為 房間角落都預埋了小音響呢!

完工之後,文軒從原本自用的目的,變成很多人參觀的民宿。「算是巧合吧!」文軒笑說。
當時,文軒除了務 農外,也是一間小小教會的傳道者、池上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,雖然忙碌但時間還算善於調配,而民宿通常也是週末及假日較多人來訪,於是將自家自產的池 上米及體驗活動發展為民宿的特色。「你們是客家人?」我問。「對啊,台東的萬安社區居民27%都是來自西岸新埔的客家人,我們是第四代了,有點像是美國的 西部拓荒、先搶先贏的意味,我們曾祖父那一輩也是這樣翻山越嶺而來的。」

高精度圖片


一 樓空間雅緻,相較於池上火車站附近的民宿,這裡人客更能深度漫遊池上,體驗池上米農的生活模式,住過的客人大多會「黏」上這裡恬靜的生活,一年來個兩、三 趟都有,有的固定過年來住,文軒也和他們成了朋友。


禁止外來移民田中蓋房子 破壞視野


專門販賣萬安社區有機米的稻米原鄉 館,有了許多單位構構及旅人的肯定,當地農民開始把生產有機米視為一種成就與光榮,而非差事。

與此同時,有些外來移民看中社區平坦廣闊的稻 田,想要跟當地農民買下中間幾分地蓋房子,以便自己能享受寬闊平整的自然風景。「他們在享受的同時,卻傷害了別人的視覺,別人怎麼閃都會看到他的房子,同 時房子排放的污水也有可能污染周遭乾淨的田地。」說的也是,雖然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的房子一定很有設計感,但時尚、低調等等風格也許很美,破壞自然景觀倒 是唯一不爭的事實,何況社區裡荒廢的老屋這麼多,所有的房子不論新舊都蓋在外圍,外來移民實在不該再破壞平整的稻田地景線條,當地居民要為他分攤的視覺成 本太高了,而且有一就有二,一旦這樣的自然平原景觀消失了,就再也回不來了。



利用老工廠桁架增建二樓與閣樓


第四年,文軒和太 太素青決定要在老家頂部再增建喝茶的平台和小棚架,很巧的,又聽朋友說新莊五十年的紡織廠面臨拆除,裡面的上好木頭桁架近百組,於是挑了其中54組桁架, 也沒有拆開,就直接用租板車千里迢迢從新莊拖到台東。那麼要拿這些桁架做什麼呢?文軒開始把主意動到老屋子的屋頂上,原本的平台小棚架變成正式的二樓及閣 樓,民宿瞬間多了四個房間。從拖板車到用舊料來蓋二樓,而且絕大多數的工程都是全家人一起做,後來鄰居們都覺得這個年輕人想法還真不錯。

高精度圖片

「早期的房子蓋得都很紮實,我們的牆很厚,由兩道磚砌成的。」文軒施工中才深知早年建築老師傅的手工。加上文軒平常陸續都在收集一些材料,諸如漂流木、紅磚、 磁磚、刺竹、電線桿等當地的素材,於是,二樓就以木桁架跟幾根台電電線桿為主體結構,樓板則是用輕鋼構。結構很輕、有味道且牢固。一根C型鋼由前到後就長 達七、八公尺,再搭配磚造牆面混搭而成。「台電早期的電線桿是木頭製的,很高而且泡過油,不會腐爛,拿來當結構柱也不成問題喔!」通往二樓的階梯設在戶 外,若從馬路對面看過去,十分有趣,且採光及通風都很棒。

身為基督徒的文軒與素青,將民宿命名為「莊稼熟了」,是引用自聖經的文字,卻也吻 合了身為農夫、看到稻子熟成時的歡喜感受。

高精度圖片

因 為不想一輩子當上班族,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人、中年人回鄉務農、或者SOHO族在近郊租下一小塊田耕作自己食用的作物。帶著新的觀點與趨勢,年輕一輩是以 微笑、對環境友善的方式來耕作,同時也將觀點蔓延至社區營造或相關產品的行銷上。或許你可以趁著放假來台東找文軒、素青聊聊,說不定下一個快樂農夫與民宿 主人就是你喔!


*摘自 《改造老房子 完成一輩子的夢想‧家》  商周出版社 提供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BloggerAds

##EasyReadMore##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